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篇趣味短文,它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企业里的生存规则图。短文是这样写道:
企业就像一棵树,树上攀爬着许多猴子,而且树下还有更多的正在往上爬。因为猴子太多,上面的猴子往下看,看到的都是笑脸,下面的猴子往上看,看到的都是屁股。如果有果子,总是爬得最高的猴子先吃到,它们吃了就要排出粪便来。
那些往上爬的猴子,它们的脸不得不贴着上面猴子的屁股。一只猴子能爬多高,关键不在于它的能力,而在于它贴过多少上面猴子的屁股,以及是否贴得让上面的猴子感到舒服。最上面的猴子不用贴谁的屁股,但总有一天,一个比它更威猛的想取代它的猴子会重重地踢在它的屁股上,让它摔下去。
当树上的果子快吃完时,上面的猴子就会用枝条打下面的猴子,以便赶走一些。在挥打中,猴子们纷纷往下一层掉,你挤我,我压它,一片混乱。树木的枝条弄断了不少,树干也几乎被折断,最后猴子们大都纷纷掉在地上。甚至它们的赔偿,就是摇落在树下的一些果子。
猴子掉下去后,树干的负担轻了,生活又开始恢复正常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企业里的世态炎凉以及竞争的激烈。显然,故事中的这些“猴子”不懂得忠诚的含义,无论身处“上面”,还是暂居“下面”,它们都各怀着心思,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吃到更多的果子,至于怎样使树长出更多的果子来这样的问题,它们是从来没有想过的。这样一批“猴子”当然要掉下“树”来,被“树”抛弃了。
这些猴子可以与企业里那些不够忠诚的人相比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关注企业成长的员工,心中普遍存在两个错误认识:
第一,错误地认为个人前途与企业前途没有关系,企业的成长不需要自己去关心;第二,错误地认为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为了企业的利益则可能失去个人的利益。
而事实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是统一的,很多人将两者对立起来,主要是因为他们将某一时点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引申为老板剥削员工的理论。甚至有人说:“我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这个企业里,我不可能看得那么长远,我就看现在,我不能容忍属于我的不给我。”
认为个人前途与企业前途没有关系的员工,不会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工作,最终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
小李和小王同是一所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小李去了一家国企,小王去了一家私企。小李认为国企干多干少都一样,企业好坏与自己无关,而且企业是大多数人都这么想。结果几年后,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要改革,员工都面临下岗。而小王所在的企业,人人自危,把公司的发展看做自己发展的前提,企业越做越大,员工收入也随之升高。人们通常相信:能够胜任一个成功企业的部门经理,其能力一定比一个不成功企业的部门经理强。你所在的企业获得了成功,你在社会公众的眼里就是企业的功臣,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人才。相反,如果你所在的企业失败了,你就会成为该企业的罪人,即使不是你的责任,此时你的社会价值也就降得很低,因此,就不再是一个值得高额回报的人才了。
工作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介绍自己时,如果你说:“我是通用电气企业的一位高级经理。”你会感到很自豪,对方也会对你投去崇敬的目光。但是,如果你是某个不知名企业的经理,你在介绍时自己也不愿意大声说,只怕别人会瞧不起。如果你原来出任经理的企业倒闭了,那么就更别介绍了,因为没有人会为你寻找推卸责任的借口的,他们会认为是你的无能造成了企业的倒闭。
人才的价值是随着企业的增值而增值的,随着企业的贬值而贬值的。张瑞敏获得那么多荣誉,是因为海尔集团相当成功;杰克韦尔奇之所以成为世界商界的风云人物,是因为通过企业是世界商界的风云企业。
因此,请不要认为自己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毫无关系,即使这里用企业来衡量个人的价值不甚科学,但至少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有着联系的。忠诚的员工应该密切关注企业的成长,做到与企业共进同退,共同成长。